桑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
桑黄是目前比较火热的产品,尤其因为它的抗癌抗肿瘤、保肝抗肝硬化功效异常有效,目前正由默默无闻变得逐渐为世人所知。由于桑黄在国内外影响比较大,所以各种研究机构研究也比较多,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比较早,自1968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Ikekawa博士与东京大学柴田实验室合作,以桑黄水提取物进行细胞试验,结果发现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高达96.5%,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以来,人们对桑黄的研究逐渐兴起。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含有多糖、落叶松覃酸、脂肪酸、幽醇类物质、三萜类、芳香酸、氨基酸、酶和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以及铁、锌、钙、镁等十多种微量元素。这些物质分别对心血管、肝脏、神经系统、肾脏、性器官等人体器官疾病具有预防治疗作用,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。实验表明桑黄具有抗癌、抗肝纤维化、抗脂质过氧化、增强免疫力、抗血管生成、降血糖、抗肺炎、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功效。
但是,由于用于研究的样本产地不同、品种不同和方法、侧重点不同等,因此在研究成果方面也有些差异。至于桑黄的化学成分,主要的有如下两点:
桑黄的化学成分
1、桑黄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
有资料报道火木层孔菌(Phellinus igniarius)的菌体内含落叶松蕈酸(菌丝体内不含该成分)、藜芦碱、蘑菇酸、间位二甲氧苯二甲酸等脂肪酸、麦角甾醇、过氧化物酶、氨基酸等成分,Dombrovska等。还报道了火木层孔菌(Phellinus igniarius)中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。莫顺燕等首次从火木层孔菌(Phellinus igniarius)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和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,分别为柚皮素、樱花亭、二氢莰非素、7.甲氧基二氢莰非素、北美圣草素、香豆素及莨菪亭;后来又分离得到两个新的二氢黄酮衍生物,分别为5,7,4.三羟基 0l5羟苄基二氢黄酮和5,7,4 .三羟基.8.邻羟苄基二氢黄酮。Akito等用FG.HMBC分光镜法分析天然针裂蹄木层孔菌(Phellinus Linteus)子实体甲醇提取物,得到两种新的化合物,桑黄黄酮A和B,分别为3一[2一(3,4一二羟基苯基)一E 乙烯基]_8,9.二羟基.1H,6H.吡喃基[4,3-c] [2]苯并吡喃一l,6一二酮和3一[2一(4.羟苯基).E.乙烯基].8,9.二羟基.1H,6H.吡喃基[4,3.C][2]苯并吡喃一1,6.二酮。白日霞等用0.1mol/LNaOH从Phellinus linteus中提取得到一种水溶多糖R.,分析鉴定为主链l 甘露糖、侧链1 葡萄糖的甘露聚糖。Kim等通过DEAE纤维素阴离子层析从针裂蹄木层孔菌(Phellinus Linteus)子实体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蛋白多糖,经SepharoseCL4B凝胶过滤后测得该多糖分子量约为150,000。该蛋白多糖由72.2%多糖和22.3%蛋白质组成,其中多糖部分主要由甘露糖、半乳糖、葡萄糖、树胶醛醣和木糖构成,蛋白质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天门冬氨酸、谷氨酸、丙氨酸、甘氨酸和丝氨酸。红外光谱及。H和c核磁共振显示,该多糖同时存在 .糖苷键和p.糖苷键,是以p.(1— ).D.葡萄糖为主链,B_(1)一D-葡萄糖为侧链的蛋白杂多糖。
2、菌丝体及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
据资料报道,液体培养Phellinus igniadus菌丝体中含有甾醇类物质、虫草酸等。李艳辉用石油醚提取Phellinus igniarius液体发酵培养菌丝体,分析得到二丁基羟基甲苯、棕榈酸、9,12.十八碳二烯酸甲酯、二十碳烷、二十六碳烷5种化学物质。Hye—JinHwang等从P.1inteus KCTC6190深层培养胞外多糖中得到3种组分Fr—I,Fr—II和Fr—III,分子量分别为433400 (±7801),31470(±283)和12950(土90)。实验中利用尺寸排阻色谱(SEC)和多角度激光散射(MALLS)分析,发现这3种组分主要由甘露糖、半乳糖、葡萄糖构成,其中Fr—I的分子构型是球形,FrII在水溶液中是随意卷曲的。Lee等实验发现针裂蹄木层孔菌(Phellinus Linteus)胞外多糖有4种组分,分子量范围为9,400—15,000,其单糖成分主要由甘露糖(3%一12%)、半乳糖(2% ~10%)、葡萄糖(80%~95%)组成,该多糖还存在少量由天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甘氨酸、丙氨酸组成的蛋白质
但是,由于用于研究的样本产地不同、品种不同和方法、侧重点不同等,因此在研究成果方面也有些差异。至于桑黄的化学成分,主要的有如下两点:
桑黄的化学成分
1、桑黄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
有资料报道火木层孔菌(Phellinus igniarius)的菌体内含落叶松蕈酸(菌丝体内不含该成分)、藜芦碱、蘑菇酸、间位二甲氧苯二甲酸等脂肪酸、麦角甾醇、过氧化物酶、氨基酸等成分,Dombrovska等。还报道了火木层孔菌(Phellinus igniarius)中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。莫顺燕等首次从火木层孔菌(Phellinus igniarius)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和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,分别为柚皮素、樱花亭、二氢莰非素、7.甲氧基二氢莰非素、北美圣草素、香豆素及莨菪亭;后来又分离得到两个新的二氢黄酮衍生物,分别为5,7,4.三羟基 0l5羟苄基二氢黄酮和5,7,4 .三羟基.8.邻羟苄基二氢黄酮。Akito等用FG.HMBC分光镜法分析天然针裂蹄木层孔菌(Phellinus Linteus)子实体甲醇提取物,得到两种新的化合物,桑黄黄酮A和B,分别为3一[2一(3,4一二羟基苯基)一E 乙烯基]_8,9.二羟基.1H,6H.吡喃基[4,3-c] [2]苯并吡喃一l,6一二酮和3一[2一(4.羟苯基).E.乙烯基].8,9.二羟基.1H,6H.吡喃基[4,3.C][2]苯并吡喃一1,6.二酮。白日霞等用0.1mol/LNaOH从Phellinus linteus中提取得到一种水溶多糖R.,分析鉴定为主链l 甘露糖、侧链1 葡萄糖的甘露聚糖。Kim等通过DEAE纤维素阴离子层析从针裂蹄木层孔菌(Phellinus Linteus)子实体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蛋白多糖,经SepharoseCL4B凝胶过滤后测得该多糖分子量约为150,000。该蛋白多糖由72.2%多糖和22.3%蛋白质组成,其中多糖部分主要由甘露糖、半乳糖、葡萄糖、树胶醛醣和木糖构成,蛋白质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天门冬氨酸、谷氨酸、丙氨酸、甘氨酸和丝氨酸。红外光谱及。H和c核磁共振显示,该多糖同时存在 .糖苷键和p.糖苷键,是以p.(1— ).D.葡萄糖为主链,B_(1)一D-葡萄糖为侧链的蛋白杂多糖。
2、菌丝体及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
据资料报道,液体培养Phellinus igniadus菌丝体中含有甾醇类物质、虫草酸等。李艳辉用石油醚提取Phellinus igniarius液体发酵培养菌丝体,分析得到二丁基羟基甲苯、棕榈酸、9,12.十八碳二烯酸甲酯、二十碳烷、二十六碳烷5种化学物质。Hye—JinHwang等从P.1inteus KCTC6190深层培养胞外多糖中得到3种组分Fr—I,Fr—II和Fr—III,分子量分别为433400 (±7801),31470(±283)和12950(土90)。实验中利用尺寸排阻色谱(SEC)和多角度激光散射(MALLS)分析,发现这3种组分主要由甘露糖、半乳糖、葡萄糖构成,其中Fr—I的分子构型是球形,FrII在水溶液中是随意卷曲的。Lee等实验发现针裂蹄木层孔菌(Phellinus Linteus)胞外多糖有4种组分,分子量范围为9,400—15,000,其单糖成分主要由甘露糖(3%一12%)、半乳糖(2% ~10%)、葡萄糖(80%~95%)组成,该多糖还存在少量由天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甘氨酸、丙氨酸组成的蛋白质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中国桑黄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qysjy.cn/2020/0211/530.html
- 上一篇: 桑黄现在的价格是抄作的吗,野生桑树桑黄多少钱一斤
- 下一篇: 桑树桑黄在日本韩国的地位,桑黄是树蹄吗